医疗服务机器人Tangbot宣布已获得300万元天使轮融资,资方为医创空间。本轮融资主要用于产品研发。Tangbot是一款应用于医院病床旁、患教室、护士台、门诊、诊所、医药企业等场景下的智能机器人。据Tangbot创始人冯培根介绍,目前这款机器人所扮演的“角色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中美人工智能对比:中国再发展五年才能赶上美国
中美人工智能对比:中国再发展五年才能赶上美国米克尔在谈到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时,认为这一领域的竞争将日益复杂。她引用美国国防创新顾问委员会主席埃里克施密特的话称「未来五年美国将在人工智能领域保持领先,但五年后中美的水平将是相同的。」互联网女皇报告:还在增长的不止移动支付,还有共享单车互联网女皇报告...“解答员”。用户能直接语音询问机器人有关疾病(覆盖所有的科室和疾病)的知识,检查报告的意义等,机器人会采用语音、文字、视频、图片等形式回复,模拟“医患互动”;“调查员”。Tangbot内置了很多量表,通过人机互动能对患者体征进行判断,并能基于患者的答案进行一些风险预测,再将预测结果反馈医生,涉及静脉栓塞风险评估,中医体质辨识,糖尿病风险评估,糖尿病饮食运动计划定制等;
“随访员”。机器人能记录患者信息,并且按照设定频率,每隔一段时间和出院在家的患者通话,询问病情,并将随访数据整理好发送给医生,帮医生实现诊后随访;冯培根还指出,作为增值服务,Tangbot机器人中还有医患远程问诊板块,平台对接了好大夫在线上几十万的医生资源和互联网医院,患者能通过Tangbot远程咨询医生。
冯培根特别强调,每台机器人都是“特别定制”的,对接着单独的数据库,会根据不同医院、不同科室的需要,无限制不断地添加问答场景,包括一些办事信息和医疗信息,例如“去哪里取药”、“某个化验数值是什么意思”、“去哪里取化验报告”等等。
既然涉及到导诊和基础问诊等服务,如何保证机器人识别和回答的准确性是个问题。冯培根表示,机器人训练了大量医学知识库、医学流程、就医场景、医学专业词汇等方面的数据,基于NPL技术的识别率达到95%。产品落地后,接下来要解决市场的问题。
目前,Tangbot主要通过地推以及团队专家资源推广的方式进行获客,目标客群分包括医疗机构和医疗器械厂商。针对后者的服务场景表现为:Tangbot能提供有关医疗器械的操作知识和维修知识,并调阅它每天的检验数据,帮助医院搜集数据也辅助厂商对器械进行运维;另外,作为一个终端,Tangbot也能充当企业的宣传通道。
这也反应出目前Tangbot的盈利模式:除了售卖产品外还能向上述企业收取服务费。冯培根透露,根据功能模块的不同, 价格在1万~4.7万元之间浮动。Tangbot的机器人产品已进入50+家医疗机构和10+家医学检验仪器生产商,包括长海医院、新华医院等。
冯培根表示,未来Tangbot会根据B端客户的特殊需求提供定制服务,并不断延伸其功能模块,具体会涉及自动查房、紧急呼救、办公室查房、视频交流、身体数据检测、远程监控病房等。
据WHO的报告,到2035年全球将会有大约1290万的医护人员短缺。对医疗人员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,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未来对医疗机器人使用的需求。而Tangbot切中的刚好是医护人员日常处理的“重复性工作”这一部分。
目前辅助医生的医疗机器人还有一些,已经落地的主要是导诊机器人(腾讯睿知)、辅助诊断机器人(科大讯飞)、手术机器人(华科精准)、外骨骼机器人(迈步)等,像Tangbot同时提供咨询、风险评估、院后随访服务的机器人还比较少见,此前虽有春雨医生、好大夫在线等平台承接类似的导诊、评估、轻问诊服务,但相比于机器人而言,它们交互体验会差一些。
团队方面,目前Tangbot共有21人,创始人冯培根曾在北京协和医院虞石山院士研究组从事研究工作,并先后就职于好大夫在线、美国礼来、丹麦诺、诺德负责市场工作;技术指导宋成利为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教授、博导,在医疗器械与机器人方向有深厚的积累与研究;首席医学专家张进安为上海健康医学院内科学系主任,复旦、西安交大教授、博导,上海内分泌协会委员。